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交道信息与安全》杂志征稿启事
2016, 3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6.06.018
摘要:
主编心语
吴超仲
2016, 3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6.06.001
摘要:
综述
海事技术与工程的最新动态与展望——2016年第三届国际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综述
汪洋, 吴兵, 王腾飞, 严新平
2016, 34(6): 1-8,29.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1
摘要:
海事技术与工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大量的前沿工作不断出现,推动了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的持续升级.第三届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MARTECH 2016)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汇集了大量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并对一些热点和前瞻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第三届国际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的特邀报告及论文进行分类统计,按照水下和深海资源开发、安全与可靠性、智能船舶的研发、仿真模拟、数值计算的开发等方面对海事技术与工程发展的热点与动态进行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届会议研究成果、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海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
我国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区域差异研究
张琦, 吴超仲, 张晖
2016, 34(6): 9-14,29.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2
摘要: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日益拥挤,攻击性驾驶行为越来越普遍.国外已对攻击性驾驶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而我国尚没有攻击性驾驶行为方面的全面报告.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范围内的驾驶员进行抽样分析,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华北、华东、中南3个区域的761名驾驶员的愤怒指标量表进行公共因子提取,同时分析公共因子与驾驶员年龄、性别、驾龄、所处区域及最近3年所经历事故数目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公共因子得分及方差分析的结果,对各区域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南地区驾驶员最易做出攻击性驾驶行为,华北地区次之,华东地区最低;攻击性驾驶行为与事故有较强相关性;各地区驾驶员都表示其所受的攻击性驾驶行为要多于他们做出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交通运行指数的速度分布聚类与排放测算
靳秋思, 张远景, 宋国华, 程颖, 于雷
2016, 34(6): 15-21,76.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3
摘要: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与机动车排放强度的关系缺乏论述.利用北京市浮动车数据,处理成分道路等级的交通运行指数与速度分布数据.以车辆排放测试数据、工况数据为基础,量化速度与排放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交通运行指数与排放因子的测算机理,选择速度为中间变量,建立二者的关系量化模型.为降低交通运行指数与排放因子关系的不确定性,结合速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交通运行指数与速度分布数据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按道路等级、交通规律相似的工作日/周末以及时间段(6:00-12:00时,12:00-22:00时,22:00-6:00时)交叉组合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支路速度分布不确定性分别降低了10.1%、13.6%、14.6%,排放因子不确定性分别降低了10.1%,13.4%,14.2%.测算了各分类条件下交通运行指数与排放因子间的定量关系.
人车碰撞风险识别及智能车辆控制系统
孟柯, 吴超仲, 陈志军, 吕能超, 邓超, 刘钢
2016, 34(6): 22-29.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4
摘要:
为了减少道路行人与车辆碰撞,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采用行人检测与预警方式提醒驾驶人,从而降低人车碰撞风险.但在驾驶人意识模糊时,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以行人检测和碰撞风险预警为基础,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提出一种智能车辆制动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视频传感器和图像的方向梯度直方图(HOG)特征,结合SVM识别算法,在大量图像样本量的前提下对行人进行目标识别与跟踪;运用碰撞风险识别与预警算法对最危险目标碰撞态势进行实时判断;采用车辆动力学模型开发的车速分级控制器实现车辆速度的自适应控制,实现不同风险状态下的车速智能控制.实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开发的系统能够快速并精准地检测行人,动态情况下行人识别准确率达到89%;基于风险预警判断进行车辆安全平稳的紧急制动,实现危险碰撞态势下的辅助操作,从而降低车辆与行人之间的碰撞概率.
高速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对驾驶行为协调性影响研究
邢小亮, 崔降龙, 李璨, 陈雨人
2016, 34(6): 30-36.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5
摘要:
近几年,高速公路上因右侧硬路肩宽度设置不合理而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道路环境不同间接引起的驾驶行为紊乱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高速公路不同右侧硬路肩宽度对驾驶行为协调性影响问题,从驾驶人视觉感知角度出发,以广东省高速公路实际调研资料为基础,选取右侧硬路肩宽度不同的典型路段,深入分析右侧硬路肩宽度对车辆行驶左右偏移量及车速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驾驶员行驶于高速公路最外侧车道时,右侧硬路肩宽度的不同对驾驶行为协调性的影响显著,合理的硬路肩宽度易使驾驶员处于安全、舒适、高效的驾驶状态,驾驶行为协调性较好;而过窄或过宽的硬路肩宽度易引起驾驶员紧张和分心,间接造成驾驶行为紊乱,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通勤大客流特征分析
豆飞, 潘晓军, 张琦, 肖文锦, 马坤
2016, 34(6): 37-47.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6
摘要: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通勤大客流的产生原因、特征及其主要表现.结合大客流对线网的影响作用,构建大客流指标体系,提出针对通勤大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的评价分析方法;定义相对满载率,对大客流时空传播进行量化表征.基于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数据,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早高峰通勤大客流的总体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位了发生大客流的线路、车站和断面,获取早高峰通勤大客流在规模、方向、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换乘方向客流不均衡对换乘站大客流具有重要影响;最拥堵断面常分布于郊区线与主干线换乘点附近;换乘站较多的线路,拥挤持续时间较短且疏散较快.
港湾式公交站车辆延误估算模型
于乐乐, 李文权, 孙春洋, 邵孜科, 刘娟
2016, 34(6): 48-53.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7
摘要(513) PDF(15)
摘要:
公交停靠站车辆延误是影响车站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了合理地规划设计公交停靠站,以路中港湾式公交站为例,运用排队论、运动学等原理,建立车辆延误分阶段、分情形的数学估算模型,给出公交车辆在停靠站的延误时间计算方法.通过模型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公交车在站台的相对停驶位置导致车辆的平均进站时间略大于出站时间;相较于乘客数,分泊位的延误时间随公交到达率的变化更为明显;需等待进站的公交车辆,其过站时间随公交到达率的增加而增加,且以出站是否需要等待划分的2种情形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延误估算模型能够计算公交车辆停靠站延误时间,为公交停靠站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路面水膜厚度检验评价方法
罗京, 刘建蓓, 戈普塔, 郭腾峰, 邢欣欣
2016, 34(6): 54-59,82.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8
摘要:
降雨在道路表面形成的水膜可显著降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分的摩阻系数,水膜厚度的增加使得车辆易发生水滑等交通事故.为评价道路表面因降雨形成的水膜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一种路面水膜厚度的检验评价方法.以我国海南省降雨量数据为依据,提出了公路几何设计中检验路面水膜厚度的降雨强度取值.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降雨条件下路面水膜厚度的限值标准,以一条高速公路的设计为例,检验了道路几何线形设计对应的路面水膜厚度,对不满足限值的路段给出了优化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公路几何设计中检验路面排水的降雨强度可取高峰小时降雨量50mm/h;检验路面水膜厚度的限值标准可取一般值2.5 mm,极限值4 mm;水流路径长度最大不超过60 m.
技术应用
考虑三维曲面特点的中央分隔带防眩高度计算
马羊, 周昊, 李渴, 程建川
2016, 34(6): 60-69.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09
摘要:
目前公路中央分隔带(简称中分带)防眩高度的计算是近似的,没有很好考虑公路线形、视线及中分带的动态三维特点.为得到公路沿线各桩号可确保防眩效果的中分带高度值,假设车辆灯光照射范围是以前照灯连线中心为顶点的棱锥体,建立算法模拟了实际行车过程灯光范围的空间变化;提出了车辆处于道路上任一点时受眩光影响的视点坐标集合的求解方法.以中央分隔带顶点恰好位于视点与灯光发射点连线上为原则,利用Matlab编程依次计算得到任意桩号位置的中分带防眩高度值.算例表明,本方法可以直接得到路段各桩号的中分带高度结果;并且只要有相关道路设计资料,便可以进行中分带高度计算与分析.
基于移动定位信息的地铁站客流来源分析
张伟伟, 陈艳艳, 赖见辉, 陶涛
2016, 34(6): 70-76.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0
摘要:
地铁站的客流来源对轨道线网规划、地面公交与轨道线路接驳优化及站点周边接驳设施布设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手机产生的大量携带位置信息的信令数据,提出了基于移动定位信息的地铁站点客流出行来源判断方法.在判断出行者全日出行起讫点(OD)的基础上,借助乘客进出地铁站手机信号需要切换位置区的原理,进一步判断出乘客进出地铁站的位置及时间,将乘客进站时间与全日所有出行的出发时间相比较,获取乘客乘坐地铁出行的一次完整出行链,从而得到此次地铁出行的出行起点.选取北京地铁2号线典型车站的客流来源进行了实例分析,将用该方法判断出的地铁出行结果与地铁刷卡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发现,算法对地铁进站量的有效识别率在65%以上,对地铁乘客出发地判断的平均误差约为5%.对地铁乘客的来源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高速公路弯道路段车辆跟驰建模与仿真
陈康, 游峰, 李耀华
2016, 34(6): 77-82.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1
摘要:
弯道是高速公路的事故频发路段,是道路交通安全与交通控制仿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引入时间距离概念,基于心理场理论构建驾驶员心理场等势线,设计了驾驶人的高速公路弯道路段心理模型框架.提出改进车头间距的优化策略,以提高该类工况下车辆跟驰模型的自抗干扰能力.基于CarSim和Matlab进行了系统建模和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考虑驾驶员心理场效应后,弯道路段车辆跟驰模型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车辆速度、加速度及车间距变化更加平顺.
基于徒步旅行GPS数据的路网生成算法研究
谢晓然, 赵军豪, 高嵩
2016, 34(6): 83-89.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2
摘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用户旅行GPS数据的采集成为可能,基于这些GPS数据,快速、准确提取有效的轨迹信息,对于景区道路规划,观光线路选择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对大量徒步旅行GP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噪声点、冗余点剔除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频繁旅行序列挖掘算法确定关键路径点,同时考虑热点的识别,进而提出一种基于DBSCAN路网生成算法.经实际数据计算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提高了路网生成算法的效率和精度,可准确生成旅游路网,并能实现新路径生成.
一种基于TD-LTE面向多种信息流QoS保证的小型无人机上行链路调度策略
王高峰, 石钟磊, 陈婷
2016, 34(6): 90-95,113.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3
摘要:
近年来,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无人机通信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鲜有专门研究传输链路调度策略,提高通信服务质量(QoS)的文献.采用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4G分时长期演进(TD-LTE)技术,提出一种面向多种信息流QoS保证的小型无人机上行链路调度策略.该策略建议了一种无人机信息流分类映射方法及相应的调度算法.通过改进比例公平(PF)算法,将QoS分级标识符(QCI)权重因子及时延保证因子引入调度权重函数,实现无线资源的自适应优化配置,可为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回传给控制管理中心的各类信息提供差异化传输服务,为无人机的可靠飞行及获取高质量的采集信息提供有效的实时链路保证.
VMS下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分析与建模
曹亚康
2016, 34(6): 96-101.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4
摘要:
为了实现交通流在路网中的合理分配,可变信息板(VMS)通过发布动态交通信息来引导驾驶员选择最合理路径.通过构造基于陈述偏好调查(SP调查)的诱导信息下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出行距离、可选路径、VMS信任度、改变路径频率对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较大.在驾驶员个人属性中,年龄对驾驶员的路径选择行为影响最大;在出行属性中,驾驶员对出行距离和可选路径最为敏感;在对VMS的认知和服从属性中,驾驶员对VMS信任度越高,按照VMS诱导信息改变出行路径的概率越大;改变路径频率越高的驾驶员,越易改变出行路径.
一种基于碰撞重现技术的新型头部碰撞损伤试验系统
董伟光, 高岩, 尤志栋, 郝会龙, 黄钢
2016, 34(6): 102-107.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5
摘要:
针对人车碰撞损伤研究中高可靠性实验验证方法不易实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碰撞重现技术的头部碰撞损伤试验系统.该技术利用链传动与导轨滑块机构相连接的传动方式,配合多功能砧板,构建碰撞模拟装置;人体碰撞测试模型与滑动模块配合,形成一种配重可调整的人体模型构建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块以集成于撞击测试模型内部的力传感模块为基础,可实现碰撞损伤实时分析.基于有限元方法对系统进行结构优化,保证了碰撞试验的可靠性.该系统能够解决高可靠性、低成本实验验证方法问题,可应用于人车碰撞损伤实验研究.
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影响
孙正良, 江帆, 虞力英
2016, 34(6): 108-113. doi: 10.3963/j.issn 1674-4861.2016.06.016
摘要:
在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下,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扶持政策以及国内部分限购城市的汽车上牌情况,总结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对城市交通管理带来的影响.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车辆安全检验、信息化管理等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希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