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6期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征稿启事
2014, 32(6).
摘要:
综述
交通领域碳足迹研究综述
许伦辉, 魏艳楠
2014, 32(6): 1-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1
摘要: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碳减排和碳循环得到了广泛关注.碳足迹的研究就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它是节能减排的基本量化参数.在碳足迹研究的基础上,对交通领域碳足迹进行专项研究,了解交通领域实现低碳化的潜力和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实现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对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交通领域的碳足迹的主要研究,介绍了碳足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国内外交通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目前交通碳足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关于交通领域的碳足迹研究都只是关注交通活动的某一方面,在对碳足迹进行研究时,应扩大研究范围,从多个角度进行,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研究综述
王世锦, 公言会, 郦晴云
2014, 32(6): 8-14,2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2
摘要:
航路网络的科学规划是缓解空中交通运输量持续增加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以及安全运行压力增大的有效手段.将当前航路网络规划研究技术分为3大类:采用最优化问题求解思想的局部航路网络优化技术、改变现行管制方式的全局航路网络优化技术,以及新型的高速航路规划技术.文中阐述了每类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的实施原理、存在的优缺点及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总结现存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的3个薄弱方面:节点交通流特征的深入认识;管理层和航空器用户飞行路径选择的交互作用;交通规划理论及路面交通研究成果的更多借鉴,并指出未来航路网络规划技术发展方向将是局部规划和高速航路规划技术并存.
终端空域尾流间隔缩减研究综述
王菲, 张军峰, 葛腾腾
2014, 32(6): 15-2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3
摘要:
改进与完善尾流间隔标准是提高终端空域容量,保障终端空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缩减尾流间隔技术,指出实现尾流间隔缩减的途径有2类,一类是偏置进近程序,着重于后机避开前机的尾流影响区域;另一类是动态尾流预测模型,致力于将前机尾流对后机的影响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通过分析国内外尾流间隔缩减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应用情况,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动态尾流预测.并重点分析了尾流预测与尾流遭遇2个核心模块;通过快速准确地预测尾流的产生与演变,评估尾流的严重性,能够给出安全、合理的尾流间隔.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方法研究与探讨
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搜索的交通流短时预测方法
杨兆升, 邴其春, 周熙阳, 马明辉, 李晓文
2014, 32(6): 22-26,4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4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交通流短时预测的效果,在分析现有预测模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1种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搜索的交通流短时多步预测方法.利用界标模型对交通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模式表示,在历史数据库中搜索与当前交通流时间序列相似度较高的历史时间序列,进而确定与预测时刻相对应的历史数据,利用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实现交通流的短时多步预测.采用某特大城市快速路5 min采样间隔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回声状态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比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了6.25%和3.85%,以时间序列相似性搜索结果作为模型输入数据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流短时预测的精度.
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对运具选择行为之影响
张学孔, 陈雅雯, 阎仕为
2014, 32(6): 27-3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5
摘要:
因应资通信技术发展,智能型手持设备逐渐普遍,应用程序蓬勃发展改变人类传统行为模式甚巨.其中,运输相关之应用程序多样化发展,功能包含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交通信息的提供、车辆派遣的预约、交通票证的订定、观光游程的设计等.依据台北市交通局统计2013年民众透过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查询次数,每月已高达6 000万次以上,实有必要针对运输类应用程序所衍生之效果进行探究.论文主要研讨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所提供的交通运输信息对用户旅运行为之运具选择影响,透过问卷调查,进行个体运具选择模式之构建,以分析台北市旅运者在受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对于运具选择行为转变之影响,期能了解ITS结合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的交通信息服务对于提高公共运输便利性之效益.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停车位车辆存在性检测方法
叶卿, 徐建闽, 林培群
2014, 32(6): 39-4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6
摘要:
为了提高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有效地管理停车场,提出了1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位检测方法.与传统的视频检测方法不同,该方法在停车位上绘制了特定的辅助识别图案,图案具有各向同质性的特征,在大部分光照、阴影的影响下具备图案特征不变性,且与一般车辆上绘制的图案有显著差别,在此基础上采用图像检测算法对图案进行数学解析描述,作为检测目标,同时采用图像识别算法,逐行扫描各个像素,利用模式匹配判断停车位状态.通过选取停车场的2个车位进行实例验证,准确率为98.12%.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城市道路拥堵与道路平均速度相关性分析
牛灵芝, 温惠英
2014, 32(6): 44-47,7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7
摘要:
为了探求不同等级道路交通运行特征,依托广州市天河区道路运行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等级道路上平均运行速度与道路拥堵发生概率的相关性,并定量分析不同时段不同道路交通特性,弥补了以往定性分析的不足.分析结果显示,三次曲线能够很好拟合拥堵率与速度分布,且相关性分析表明工作日晚高峰的运行状况最差,其次为非工作日的晚高峰.由于数据的限制,文中未对城市快速路拥堵状况进行细致分析,也导致了拟合模型的一定局限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城市道路交通管制的几点建议.
基于事件驱动型传感器网络的场面目标跟踪方法
邢健, 汤新民, 韩松臣, 陈平, 周龙
2014, 32(6): 48-52,6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8
摘要:
针对传统机场场面监视手段的固有缺陷,为避免在机场发生航空器/车辆入侵跑道,将事件驱动型传感器网络引入到场面目标监视中,研究了1种基于灰色序列输入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场面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采用灰色模型对速度序列进行建模,弱化了原始速度序列随机干扰的影响,并结合目标运动模型辨识理论设计了1类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系统状态,实现了场面运动目标跟踪与模型参数辨识,应用仿真算例对模型和方法进行了验证,z轴速度误差峰值不超过2.6 m/s,该方法具有所需数据少、预测精度高和无需先验信息的特点.
机动车道路扬尘与PM直接排放的测算与分析
靳秋思, 宋国华, 何巍楠, 刘娟, 于雷
2014, 32(6): 53-5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09
摘要:
目前对交通扬尘总量的量化及其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直接关系缺乏论述,且对交通行业排放率的认识存在结构性偏差.以北京市六环内道路网络为研究实例,利用中国机动车排放模型,结合交通运行参数,测算了机动车直接排放PM10的总量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同时,参照AP-42排放因子模型,利用各类型道路的机动车行驶里程、平均车重等统计数据,测算得到交通扬尘PM2.s和PM10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直接排放PM10总量中,重型车排放占98.3%,国Ⅲ1排放标准机动车占85.4%,快速路占41.3%;交通扬尘PM10与机动车直接排放PM10总量基本相等,而交通扬尘PM2.5约为机动车直接排放PM2.5总量的1/5.若将道路扬尘计入交通源排放PM2.5的统计口径中,将显著增大交通源排放对PM2.5的贡献率.这一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北京市PM2.5的来源并为PM污染防治提供决策基础.
小汽车与公交车行程速度特性多维度对比分析
王玉焕, 陈旭梅, 贾显超, 龚辉波, 张溪
2014, 32(6): 59-6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0
摘要:
基于北京市城市道路上小汽车与公交车的实测行程速度数据,对不同空间和时间维度下小汽车与公交车的速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交通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提出了定量表征小汽车与公交车速度变化趋势一致性的关联度指标,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比选和论证.同时借助表征小汽车与公交车各自速度离散性的方差指标,以及表征二者速度大小差异性的绝对速度差指标,从不同道路类型、不同时段,以及有无公交专用道3个角度对小汽车与公交车各自的速度离散性、二者的速度差异性及关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快速路上小汽车与公交车的关联度最弱,q值为0.100;高峰时段的关联度较平峰时段强,q值分别为0.031和0.051;无公交专用道主干路上的关联度较有公交专用道主干路强,q值分别为0.101和0.083.基于大量数据论证得到的研究结论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量化了小汽车与公交车的速度特性.
基于R树的非参数回归交通流预测方法
余沁潇, 凌帅, 吴刚, 马寿峰
2014, 32(6): 65-7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1
摘要:
非参数回归在交通流预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际使用中存在实时性差的缺陷.为提高非参数回归预测速度,提出了使用空间索引结构R树作为模式库的存储结构,并依据R树空间聚类的特点进行K近邻搜索,最后根据搜索到的近邻点估算未来的交通流量.实验结果表明R树结构下的K近邻搜索速度比线性结构下的搜索速度提高了59.6%,但预测精度下降了8.8%.而通过缩小K近邻搜索中的距离上限这一参数,可以提高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当2种结构下的距离上限相同且小于0.02时,R树结构下的预测精度平均高于线性结构下11.9%,且搜索速度也平均提高了30.8%.因此,该算法能够在满足预测精度的条件下有效地提高预测速度,为实时短时交通流预测系统提供了1种实现算法.
干道交通瓶颈交叉口的红波双向协调控制模型
李华, 徐建闽
2014, 32(6): 72-76,1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2
摘要:
针对当前城市干道瓶颈交叉口交通拥堵状况,从信号控制角度提出了1种红波双向协调控制模型,对于缓解此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模型是在流量均分思想和绿波协调控制时距图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的1种双向协调控制模型,能够针对干道瓶颈交叉口上下游交通流不同的交通控制需求分别实施红波协调控制和绿波协调控制,并通过引入红波控制参数,可以满足不同的交通控制策略需求.以佛山市顺德区南国西路为案例,通过对Vissim仿真评价数据进行协调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减小瓶颈交叉口排队长度39.48%,缩短行程时间22.01%,验证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分层logit模型的旅游交通方式选择研究
孙潇昊, 徐亚楠, 陈大伟
2014, 32(6): 77-8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3
摘要:
通过对旅客进行旅游交通方式选择的量化研究,得出各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有利于各旅游地进行规划.首先通过分析过去与现在人们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的不同,得出影响交通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各个影响因素建立分层logit预测模型,对水平1和水平2进行标定,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参数值,从而得到各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再利用该建模对近、中、远3种距离模式进行交通工具选择的预测,最后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相差的概率在0.05以内.
基于城市主干路交通流数据的跟驰模型标定
曹金亮, 史忠科, 房雅灵
2014, 32(6): 82-8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4
摘要:
根据某种机理建立的交通流模型需要通过模型标定和验证后才能具体应用到实际中.通过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陕西省西安市二环主干路和浙江省舟山市昌洲大道上上下高峰时期内的车辆微观运动录像进行技术处理,提取得到了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车辆微观运动轨迹数据.根据这些交通流数据,采用Levnberg-Marquardt算法,分别对跟驰理论中2个典型的跟驰模型,即惯性模型中的敏感系数、安全时间间隔、最小安全车间距、允许速度和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理想速度、安全时间间隔、静止安全距离、启步加速度和舒适加速度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针对惯性模型,当允许速度大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8m和0.58 m/s,当允许速度小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22m和0.49 m/s;针对智能驾驶人模型,利用早、中、晚3组数据进行标定,得到的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2m和0.10 m/s,0.07m和0.10 m/s,0.75m和0.27 m/s.因此,惯性模型与智能驾驶人模型都可用于描述城市主干路近饱和状态(即跟随车辆的最大速度远小于允许速度的行驶状态)下的车辆跟驰行为,而且当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加速度指数取较大的值时,它较前者更为适合.
基于灰色理论的重庆市常规公交客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王玉刚, 姚红云, 李英帅, 陈晓芬
2014, 32(6): 89-9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5
摘要:
为了研究重庆市常规公交客运的发展水平,把握当前及今后重庆市公交客运量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的研究方法,清晰直观地得到了反映重庆市常规公交客运量影响因素与客运量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利用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在进行重庆市常规公交客运量预测时,其拟合精度不够.研究发现需要对模型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做出改进,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要比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更高,说明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更适用于重庆市的常规公交客运量的预测.
交通安全
基于车辆侧向稳定性分析的弯道行驶安全评价
孙川, 吴超仲, 褚端峰, 傅宇浩, 崔海龙, 于跃
2014, 32(6): 95-10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6
摘要:
为提高车辆在弯道路段的行驶安全性,在分析弯道路段事故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弯道行驶安全性评价指标.同时,从车辆侧向稳定性分析角度,建立道路圆曲线半径与弯道路段行驶安全性的定量关系.通过TruckSim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实验,利用3种典型的弯道行驶工况,对现行规范中规定的标准弯道的行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道路圆曲线半径与车辆侧向稳定性呈正相关,车速与其呈负相关.在给定实验工况下,车速为120 km/h,圆曲线半径为500 m时,侧向加速度超过0.4g,横向载荷转移率达到0.7,车辆极易发生侧滑/侧翻;而当车速为40 km/h,圆曲线半径低于60m时,车辆动态响应的幅度虽有所增加,但车辆并不会发生侧滑与侧翻现象.
城市隧道驾驶人注视特征分析
卓艳冲, 邵飞, 郭唐仪
2014, 32(6): 101-10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7
摘要:
为获取城市隧道交通安全研究的眼动行为数据,随机选取8名驾驶人开展城市隧道实车实验.利用Tobii眼动仪采集驾驶人在自由流和非自由流状态下的跟动行为数据,将前挡风玻璃划分为9个区域,运用Tobii Studio软件对区域中注视点数目和访问时间进行分析数理统计.结果表明:自由流状态下,驾驶入进入隧道前在左中、左下和右中区域投入更多的注意;进入隧道后增加了对中下区域的关注;在隧道的出口阶段,中部区域与中下区域的总访问时间变化剧烈;非自由流状态下,驾驶人的注视点分布出现上移和左右扩散的现象.
视觉减速标线控速效果评价
郭延永, 刘攀, 梁启宇
2014, 32(6): 106-11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8
摘要:
为分析视觉减速标线的控速效果和影响范围,选取南宁市6处视觉减速标线路段进行了实地车速采集,获取了视觉减速标线上下游各500 m范围内13个断面的地点车速,共计样本约6 300个.利用断面车速数据构建速度-距离曲线,研究了车速的变化规律和视觉减速标线控速影响范围;采用t检验和比例检验分别检验了视觉减速标线上下游控制点及标线末端车速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和超速比例的差异显著性,验证了视觉减速标线的控速效果,并通过与对照组数据的对比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结果表明,视觉减速标线的控速范围为上下游约250 m;车辆平均速度下降程度为2.4~4.2 km/h,超速车辆比例下降9.4%~15.6%.
车种分流影响道路交通事故之灰关联分析
刘欣宪, 林大傑, 叶名山, 朱兴中, 陈伯鑫
2014, 32(6): 113-1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19
摘要:
台湾地区近年致力于交通安全改善之相关执行计划,企图透过教育、工程与执法之3E手段来降低交通事故数量与严重程度,然而思考如何将机动车分流落实到工程改善手段中亦是思考重点之一,而此分流措施必须奠基于有无采取机动车分流与机动车事故数量则是必须具备高度相关才有落实之可行性.因此,透过灰关联分析探讨台湾地区彰化市5条道路之基础设施与机动车事故的关联程度,其中路肩宽度与障碍物,以及机动车分流长度之灰关联度均为影响机动车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考量是否有采行机动车分流措施则是与交通安全有绝对关系,未来则可依据事故类型加以评估是否落实机动车分流措施.
桥墩遭受船舶撞击的数值模拟法及其动态响应的研究
田力, 邱志雄
2014, 32(6): 120-12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0
摘要:
桥梁防撞结构的设计需要研究桥梁遭受船舶撞击时的动态响应并获得准确的碰撞力.运用LS-DYNA软件建立了1座分离式桥墩模型和1艘3 000 t级的散货船模型来模拟船桥碰撞的过程.为了考虑流体在碰撞过程中的作用,计算时分别以不考虑流体影响、附加质量和流构耦合3种计算模型来分析、比较流体对船桥碰撞响应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计算模型的系统能量变化和船舶碰撞力基本一致,流体的存在对碰撞力的影响较小;桥墩的水平位移响应要滞后承台约0.2s,附加质量模型的桥墩和承台水平位移比其余2种模型要略大;附加质量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流构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附加质量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其计算用时仅为流构耦合模型用时的2/5.
技术应用
基于曲线拟合和网络拓扑的综合地图匹配算法
毕军, 朱颖, 程勇
2014, 32(6): 127-13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1
摘要:
为了使车辆导航系统能给人们提供精确可靠的车辆位置信息,提出了1种减少车辆定位误差的综合地图匹配算法.该算法将基于曲线拟合和网络拓扑关系的2种地图匹配算法结合起来,采用误差圆法、最小二乘法及投影法,解决基于曲线拟合算法在靠近的平行路段匹配率不佳的问题.用北京市物流电动车的GPS数据进行多个样本的实验验证,匹配率均在95%以上,单点平均匹配时间在5 ms以内,与基于曲线拟合的地图匹配算法相比,综合算法复杂度降低,准确度和实时性提高.结果表明,综合算法可以应用到实际地图匹配工作中,尤其对于相互靠近的平行路段有明显的优势.
基于重要度轨道交通初始线网生成技术——以合肥为例
邬岚, 杨明, 马畅
2014, 32(6): 132-13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2
摘要:
针对现有轨道线网规划方法主要是以定性判断为主,对线网生成的定量研究不足,提出基于重要度理论的轨道交通初始线网生成技术,从“面、点、线”3个层面进行定量化描述.基于交通小区重要度确定轨道线网初始形态.以客流集散点覆盖最大化为目标,基于随机搜索法的轨道交通网络生成技术确定初始线网虚拟路径,结合最短路客流分配量调整初始线路实体路径,形成轨道交通路径.以合肥市轨道交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将初始生成的线网与合肥轨道规划的线网进行对比分析,2张网的吻合度为77.6%,表明基于重要度轨道交通初始线网生成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武汉市公交车典型行驶工况的构建
郝艳召, 张洁, 王生昌, 邱兆文
2014, 32(6): 139-14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3
摘要(288) PDF(25)
摘要:
利用实测的公交车运行数据,建立符合公交车运营特点的行驶工况.首先将连续行驶数据进行短行程划分并计算各短行程的特征值;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特征值降为4个主成分,利用相关系数法建立了武汉市公交车的综合行驶工况;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对短行程分类,构建了公交车在拥堵道路、较畅通道路、畅通道路3类交通条件下的行驶工况;各工况同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8.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为19.46 km/h,各行驶模式下的时间比例分别为:加速26.39%、减速23.61%、匀速33.33%、怠速16.67%.此外将所建立综合工况与燃油消耗量测试工况C-WTVC比较,发现二者在平均速度和怠速时间比例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针对公交车专门开发测试工况,从而为交通和环保部门的公交运营管理提供指导.
基于视觉信息量计算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评价
董永杰, 陈雨人
2014, 32(6): 146-15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4
摘要:
通过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的视觉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与计算,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按照信息量含义的不同进行分层,建立了基于视觉信息层级模型的信息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车实验提取分析数据,对信息量计算中的参数进行计算与标定,得出信息量计算模型,并以行驶速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评价参数,求出速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信息量阈值,建立基于视觉信息量计算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中速度与信息量之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达到0.9356,只需采集城市道路驾驶人视觉图像,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出图像信息量,根据关系式和道路限速可得出信息量阈值,对比分析进行交通环境评价.该方法仅需采集驾驶人视觉图像即可完成评价,方便快捷、结果准确,但在软件处理图像信息量上尚未达到智能分析处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基于TOPSIS模型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
吴瑶, 陆建, 邱红桐, 李亚平, 马继萍
2014, 32(6): 153-158,16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5
摘要:
为合理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在挖掘适应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具体表现在公交线网结构及规模、公交旅客运输能力、公交服务水平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方面,基于此构建了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TOPSIS模型,建立了基于TOP-SIS模型的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以西安、咸阳和宝鸡3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为例,采用所提模型对3个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公共交通适应度值为0.62,为基本适应.
基于指标定权灰色聚类的公路平交口安全评价
葛兴, 姜波
2014, 32(6): 159-16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6
摘要:
公路平面交叉口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源”,掌握交叉口的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克服指标选择的片面性,考虑交叉口内冲突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单车事故发生几率等多种因素,提出了基于冲突的交叉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获取各指标的详细方法.利用vague集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提出定权灰色聚类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聚类分析,把交叉口安全水平分为4级(A~D级),对公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性进行快速定量评价.基于大量的实际调查,结合20个公路平交口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例应用,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交叉口安全水平等级评价符合交叉口实际的安全状态.
多元交通信息于车速数据融合系统之节能减碳应用研究
邓陈兴, 张琼文, 朱佩芸, 张芳旭, 陈国岳
2014, 32(6): 166-17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6.027
摘要:
提出了1个经济可运作的实时动态节能减碳计算模型,用KPI来评估节能减碳效果,运作方式如下:配备GPS装置之实验车,后端软件自动动态搭配Google Map与路径图资之起讫点(A→B)来回一趟,才量该车之耗油量,由行前预估值、旅行时间、动态交通事件与实际油耗值之误差分析,在实时交通信息协助下选定之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值(含油耗、CO2排放量、道路等级、旅行时间及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费用等)做比较.搜集对应环保路径之路网交通信息数据及交通信息建立历史数据库,配合时速/油耗表完成油耗/碳排放系统数据库,得出实时交通信息占比与油耗预估误差率关系图.